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消渴病史。
(2)症状:多伴有餐后上腹饱胀、纳呆、嗳气、恶心呕吐、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13年美国胃肠病学院发布的《2013ACG临床指南:胃轻瘫的治疗》和《实用糖尿病学》(第三版)中“糖尿病性胃轻瘫”部分。
(1)有明确糖尿病病史,伴有餐后上腹饱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模糊不清的上腹不适感或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长期营养不良等。
(2)先需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等检查,除外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和其他全身性疾病。
(3)同时满足(1)+(2)即可诊断。如有条件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以下检查明确胃排空延迟:下述检查①或②是诊断金标准,但是目前由于造影药物的缺乏,国内暂时无法开展此两类检查。检查③或④可作为诊断的支持检查。
①胃固体消化性食物排空测试(放射性同位素胃排空扫描):进食硫化锝99标记的低脂鸡蛋,2小时胃排空超过50 %为正常,2小时胃排空低于50%或胃排空延迟为进食后4小时超过10%的胃内容物残留均可确诊胃轻瘫。
②标准试餐加钡条X线摄片方法:患者禁食12h后,次日清晨进标准试餐(方便面80g,火腿肠50g,加水200mL,5分钟内服完),进餐同时分次将20根小钡条(长10mm ,直径1mm,质量20mg)吞服,餐后禁饮禁食禁卧,4h后拍摄仰卧位腹部平片,计数胃内残留钡条数目。餐后胃排空率(%)=(20-胃内残留钡条数)/ 20×100%。2小时胃排空超过50 %为正常,2小时胃排空低于50%或胃排空延迟为进食后4小时超过10%的胃内容物残留均可确诊胃轻瘫。
③实时胃部B超检查。
④胃电图检查。
(二)证候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胸闷嗳气,心烦易怒,善太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始舒,口干微苦。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
2.脾胃虚弱证: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热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痰湿中阻证: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4.胃阴亏虚证: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但满不痛,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肠鸣腹胀,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舌淡苔腻或微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
(1)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加减。陈皮、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丹参、檀香、砂仁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
①体针
选穴:曲池、阳陵泉、太冲、足三里、内关、中脘、胃俞、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7次一疗程。
②耳针
选穴:脾、胃、肝、胰、神门、小肠、大肠、内分泌、糖尿病点、三焦、皮质下。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
(3)中药热奄包或封包治疗:选择疏肝和胃功效的中药,外敷中上腹部。
2.脾胃虚弱证
治法:补气健脾
(1)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白芍、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
①体针
选穴:气海、关元、三阴交、曲池、阳陵泉、太冲、足三里、内关、中脘、胃俞。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7次一疗程。
②耳针
选穴:脾、胃、肝、胰、神门、小肠、大肠、内分泌、糖尿病点、三焦、皮质下。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
(3)中药热奄包或封包治疗:选择温经散寒功效的中药外敷中上腹部。
3.痰湿中阻证
治法:祛湿化痰,顺气宽中
(1)推荐方药: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苍术、厚朴、生姜、大枣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
①体针
选穴:曲池、阳陵泉、太冲、足三里、内关、中脘、胃俞、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7次一疗程。
②耳针
选穴:脾、胃、肝、胰、神门、小肠、大肠、内分泌、糖尿病点、三焦、皮质下。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
(3)中药热奄包或封包治疗:选择行气消积化痰功效的中药外敷中上腹部。
4.胃阴亏虚证
治法:滋阴养胃
(1)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
①体针
选穴:曲池、阳陵泉、太冲、足三里、内关、中脘、胃俞、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7次一疗程。
②耳针
选穴:脾、胃、肝、胰、神门、小肠、大肠、内分泌、糖尿病点、三焦、皮质下。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
(3)中药热奄包或封包治疗:选择温经养胃功效的中药外敷中上腹部。
5.寒热错杂证
治法:寒热平调
(1)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
①体针
选穴:曲池、阳陵泉、太冲、足三里、内关、中脘、胃俞、三阴交、命门、关元。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7次一疗程。
②耳针
选穴:脾、胃、肝、胰、神门、小肠、大肠、内分泌、糖尿病点、三焦、皮质下。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撳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
(3)中药热奄包或封包治疗:选择行气消食功效的中药外敷中上腹部。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中医光疗治疗
取穴:关元、中脘及两侧天枢。
时间:应用光疗仪器,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7~10天为一疗程。
2.中医电疗治疗
取穴:关元、中脘及两侧天枢。
时间: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7~10天为一疗程。
频率: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仪器,视个人情况而定。
(三)西药治疗
参照:2013年美国胃肠病学院发布的《2013ACG临床指南:胃轻瘫的治疗》和《实用糖尿病学》(第三版)中“糖尿病性胃轻瘫”部分。
1.控制血糖。
2.营养支持治疗:以少食多餐和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呕吐频繁者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3.可以使用促胃动力药及止吐药。
(四)护理调摄要点
1.糖尿病饮食:即根据患者标准体重、现有体重、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饮食量,进餐要定时、定量,三餐食量按各1/3分配, 避免饱餐。治疗初期将每日3大餐分为6~7 小餐,分别在早晨、中午、下午、临睡前进餐,病情平稳后(恶心、呕吐、上腹饱胀等症状减轻) ,重新改为每日3 餐。膳食搭配时最好将固态食物匀浆化,或多进食流质,必要时完全进食流质。
2.运动: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并发症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类型和强度,运动时间 15~30min/次,运动强度应达到靶心率,运动前后监测血糖, 血糖水平> 14 mmol/L的患者暂时不宜运动。
3.血糖检测:住院期间做好血糖监测,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4.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关心体贴患者,正确引导患者调整心态,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勇于面对现实,以最佳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症状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拟定。
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临床痊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主症积分减少≥95%。
2.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70%。
3.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均有好转,主症积分减少≥30%。
4.无效:临床主要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主症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临床症状积分(按主症及次症权重赋分值)
表1 主要临床症状计分表
主症 | 0分 | 轻(2分) | 中(4分) | 重(6分) |
脘腹痞满 饮食减少 嗳气 恶心呕吐
| 无此症状 无此症状 无此症状 无此症状
| 餐后脘腹痞满,半小时内自行缓解 食量减少1/4 偶有嗳气 偶有恶心
| 餐后脘腹痞满,2小时内自行缓解 食量减少1/3 时有嗳气 时有恶心,偶有呕吐 | 整日脘腹痞满 食量减少1/2 频频嗳气 频频恶心,有时呕吐 |
表2 次要临床症状计分表
次症 | 0分 | 轻(1分) | 中(2分) | 重(3分) |
疲倦乏力
口苦口干 消瘦
胃脘疼痛
大便不畅大便稀溏 | 无此症状
无此症状 无此症状
无此症状
无此症状 无此症状 | 肢体稍倦,可坚持体力工作 偶有口苦口干 较前体重减轻20%以下 轻微胃痛,时作时止,不影响工作及休息 大便稍有不畅 大便不成形 | 四肢乏力,勉强坚持日常活动 晨起口干苦 较前体重减轻20%~30% 胃痛可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及休息 大便不畅 每日2~3次, 便溏 | 全身无力,终日不愿活动 整日觉口干苦 较前体重减轻30%以上 胃痛难忍,持续不止,常需服止痛药 大便明显不畅每日4次以上,便稀溏 |
(广东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