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的住院患者。
一、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脱疽病(TCD编码:BWC2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ICD-10编码:I70.2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西医诊断标准:2011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
2.疾病分期
(1)未溃期:下肢无明显破溃。
(2)已溃期:下肢已出现破溃。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临床常见证候:
寒凝血瘀证
血脉瘀阻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未溃期。
3.由糖尿病、血管闭塞性脉管炎、自身免疫病等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免疫四项(艾滋、梅毒、甲肝、乙肝);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肢动脉检测(双下肢动脉彩超、双下肢Doppler超声血流测定、踝肱指数-ABI测定);相应血管功能评价(双髂动脉彩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管影像学检查(下肢CTA或MRA)、经皮氧分压检测、颈部超声、超声心动、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下肢动脉DSA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散寒通脉。
(2)血脉瘀阻证:活血祛瘀。
(3)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
2.辨证选择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各专科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如
(1)中药熏洗疗法
(2)中药箍围疗法
(3)中药敷贴疗法
(4)膏药外敷
(5)物理疗法
(6)针灸治疗
4.运动康复
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患肢疼痛减轻或明显好转;发凉、麻木减轻。
2.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血液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TCD编码:BWC200、ICD-10编码:I70.204) 疾病分期为未溃期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8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 年 月 日 (第1天) | 年 月 日 (第2~7天)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进行血管狭窄闭塞程度及功能评估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调整或补充诊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 □防治并发症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完善入院检查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 □西药治疗 □降压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调脂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抗凝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抗血小板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降纤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溶栓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扩血管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改善微循环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免疫四项 □凝血功能 □心电图 □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腹部超声 □血管功能评价(双下肢动脉功能检测、双下肢动脉彩超、ABI) □相应血管功能评价(双髂动脉彩超) □其他 | 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中药熏洗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 □ 西药治疗 □降压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调脂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抗凝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抗血小板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降纤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溶栓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扩血管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改善微循环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肢体功能锻炼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
主要 护理 工作 |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 □配合治疗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责任 护士 签名 |
|
|
医师 签名 |
|
|
时间 | 年 月 日 (第8~27天) | 年 月 日 (第28天,出院日)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出院时间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中医辨证施治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性和预后评估 □强调健康宣教 | □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中药熏洗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 □西药治疗 □降压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调脂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抗凝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抗血小板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降纤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溶栓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扩血管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改善微循环 □ 原剂量 □减少 □增多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检查 □评价血管功能(复查ABI) □对症处理
|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
主要 护理 工作 | □配合治疗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 □配合健康宣教 | □介绍康复计划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责任 护士 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