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的位置: 政策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 最新动态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

发布时间:2022-11-24 来自: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的住院患者。

一、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脱疽(TCD编码为BWC2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性足病(ICD-10编码为E14.606)。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足》。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制订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

2.疾病分期

1)未溃期

2)已溃期

3.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临床常见证候:

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

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

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未溃期。

3.由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者,不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每日多点血糖、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岛素;双下肢血管B超、踝肱指数(ABI)测定;肌电图;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脂;心电图; 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腹、下肢血管的DSA,肢体影像学检查(CT或MRA)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温经散寒,化痰祛瘀。

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补气养血,化瘀通络。

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温补脾肾,化痰通脉。

2.辨证选择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各专科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如

1)中药熏洗疗法

2)中药箍围疗法

3)清创手术

4)贴敷疗法或膏药外敷

5)推拿

6)物理疗法

4.饮食疗法

5.运动康复

6.西医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患肢疼痛减轻或明显好转;发凉、灼热感、麻木减轻。

2.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或退出路径。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二、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疾病分期为未溃期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住院日期:      出院日期:      

标准住院日未溃期≤28天          实际住院日:    

时间

       

(第1天)

       

(第27天)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

□向患者和(或)家属交待病情

□签署“委托书”和“病情告知书”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调整或补充诊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

□防治并发症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完善入院检查

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糖尿病饮食、低盐低脂饮食

□中医辨证

□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西药治疗

□降糖;□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降压;□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调脂;□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抗凝;□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降纤;□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抗血小板;□ 原剂量□减少  □增加

□溶栓;□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扩血管;□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改善微循环;□ 原剂量□减少□增加

□中医特色治疗、外治等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生化全项、感染性疾病筛查

□每日多点血糖、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岛素、凝血四项+D-二聚体

□心电图

□胸部透视或X线片

□血管功能评价(双下肢血管B超和颈动脉)

□超声检查(肝胆脾胰及腹部B超)

□影像学检查(CT或MRI)

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糖尿病饮食、低盐低脂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中药熏洗

□推拿治疗

□其他疗法

□西药治疗

□降糖;□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降压;□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调脂;□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抗凝;□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降纤;□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抗血小板;□ 原剂量□减少□增加

□溶栓;□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扩血管;□ 原剂量□减少  □增加

□改善微循环;□ 原剂量□减少□增加

□肢体功能锻炼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主要

护理

工作

□按入院流程做入院介绍

□进行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完成各项入院检查的护理操作

□完成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

□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

□饮食指导

□安排陪护工作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第8~27天)

       

(第28天,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出院时间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中医辨证施治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性和预后评估

□强调健康宣教

□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长期医嘱

□外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糖尿病饮食、低盐低脂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中药足浴

□推拿

□西药治疗

□降糖;□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降压;□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调脂;□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抗凝;□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降纤;□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抗血小板;□原剂量□减少  □增加

□溶栓;□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扩血管;□ 原剂量  □减少  □增加

□改善微循环;□ 原剂量□减少□增加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配合治疗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

□配合健康宣教

□介绍康复计划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