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蚤传斑疹伤寒)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接触传播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弛张热 乏力 肝肿大 斑丘疹 斑疹
一、症状
潜伏期5~21日,平均10~14日。
(一)典型斑疹伤寒
常急性发病,少数患者有头痛、头晕、畏寒、乏力等前驱症状。
1、侵袭期
多急起发热、伴寒战、继之高热。体温于1~2日内达39℃~40℃,呈稽留热型,少数呈不规则或弛张热型。常初发于胸腹部,于24h内迅速扩展至颈、背、肩、臂、下肢等处,颜面及掌跖部少见。伴严重毒血症症状,剧烈头痛、烦燥不安、失眠、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言语含糊不清,全身肌肉酸痛。此时患者面颊、颈、上胸部皮肤潮红,球结膜高度充血,似酒醉貌。肺底有湿性罗音。肝脾在发热3--4日后肿大、质软、压痛。
起病多急骤,少数患者有1~2天的乏力、纳差及头痛等前驱期症状。体温逐渐上升,第1周末达高峰,多在39℃左右,稽留热或弛张热。热程多为9~14天,体温多逐渐恢复正常。伴发冷、头痛、全身痛及结膜充血。
患者神经系统症状较流行性斑疹伤寒轻,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较少发生烦躁、谵妄、昏睡及意识障碍,约50%可伴有脾轻度肿大,肝肿大较少见。
2.发疹期
3.50%~80%的患者在发病第5天开始出现皮疹,初为红色斑疹,直径约1~4mm,继成暗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极少为出血性。常初发于胸腹部,于24h内迅速扩展至颈、背、肩、臂、下肢等处,颜面及掌跖部少见。严重者手掌及足底均可见到,但面部无皮疹,下肢较少。皮疹大小形态不一,约1~5mm,边缘不整,多数孤立,偶见融合成片。初起常为充血性斑疹或丘疹、压之退色,继之转为暗红色或出血性斑丘疹,压之不退色、皮疹持续1周左右消退。退后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近年来国内报道出现皮疹者不足10%。皮疹出现时间及特点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皮疹数量少,多为充血性,出血性皮疹极少见。
随着皮疹出现,中毒症状加重,体温继续升高,可达40~41℃。与此同时,神经精神症状加剧,神志迟钝、谵妄、狂燥、上肢震颤及无意识动作,甚至昏迷或精神错乱。亦可有脑膜刺激征,但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多正常。循环系统脉搏常随体温升高而加速,血压偏低,严重者可休克。部分中毒重者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表现为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奔马律。亦有少数患者发生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消化系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多数患者脾肿大,肝肿大较少。
3.恢复期
病程第13~14病日开始退热,一般3~4日退挣,少数病例体温可骤降至正常。随之症状好转,食欲增加,体力多在1~2日内恢复正常。严重者精神症状、耳鸣、耳聋、手震颤则需较长时间方能恢复。整个病程2~3周。
(二)轻型斑疹伤寒
少数散发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多呈轻型。其特点为①全身中毒症状轻,但全身酸痛,头痛仍较明显。②热程短,约持续7~14日,平均8~9日,体温一般39℃左右,可呈驰张热。③皮疹少,胸腹部出现少量充血性皮疹。④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兴奋、烦燥、谵妄、听力减退等均少见。⑤肝、脾肿大少见。
(三)复发型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力。但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或治疗不当,病原体可潜伏体内,在第一次发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再发病。其特点是:①病程短,约7--10日。②发热不规则,病情轻。③皮疹稀少或无皮疹。④外斐氏试验常为阴性或低效价,但补体结合试验阳性且效价很高。
(四)其他
约1/3~1/2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心肌很少受累,故循环系统症状和体征少见。并发症亦很少发生。但近日日本报道一起某地中学生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暴发,30多人先后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发冷及咽痛。莫氏立克次体IgM及IgG阳性而确诊。大多预后良好,用米诺霉素治愈。少数病例病情严重,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美国报道儿童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特点,有49%的患者有发热、头痛及皮疹,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者为77%。病程12天(5~29天)。实验室检查可出现多个器官、系统(如肝、肾、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度异常,但严重并发症极少见。
二、诊断
本病诊断要点:
1.居住或工作环境有鼠,或有本病发生。
2.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等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并且较轻。
3.血清学诊断有阳性结果。
根据以上几点不难作出诊断。
一、病因
病原为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呈多形性球杆状,大约0.3--1×0.3--0.4μm,最长达4μm。本立克次体主要有两种抗原:①可溶性抗原,为组特异性抗原,可用以与其他组的立克次体相鉴别;②颗粒性抗原,含有种特异性抗原。本立克次体其形态、染色和对热、消毒剂的抵抗力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很少呈长链排列。两者各含3/4种特异性颗粒性抗原,和1/4组特异性可溶性抗原。病原体接种于小鼠腹腔后可引起立克次体血症、腹膜炎,并在各脏器内查见病原体。
虽然莫氏立克次体的形态、染色特点、生化反应、培养条件及抵抗力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在动物实验上可以区别。
①莫氏立克次体可引起大白鼠发热或致死,并在其脑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之保存菌种或传代。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鼠形成隐性感染。
②莫氏立克次体所致的豚鼠阴囊反应远较普氏立克次体所致者为明显,莫氏立克次体接种雄性豚鼠腹腔后,豚鼠除发热外,阴囊高度水肿,称之为豚鼠阴囊现象。莫氏立克次体在睾丸鞘膜的浆细胞中繁殖甚多,其鞘膜渗出液涂片可查见大量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仅引起轻度阴囊反应。
③莫氏立克次体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及败血症。
由于莫氏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耐热,为两者所共有,故可产生交叉反应。都能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凝集反应。但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则各具特异性,用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可将其区别。
二、发病机理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者基本相似,但血管病变较轻,小血管中有血栓形成者少见。
地方性斑疹伤寒预防
1.主要是灭鼠、灭蚤,对患者及早隔离治疗。
2.本病多散发,故多不用预防注射疫苗。如有暴发流行,对高危人群应进行疫苗接种,可用普氏立克次体株灭活疫苗。
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
主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其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传染源为患者,以体虱为媒介,多发于冬春季,呈流行性。症状与地方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重,皮疹多,出血性多见,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普氏立克次体凝集反应阳性。
出此之外,还需与伤寒、流感、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区别。
1、伤寒(typhoid fever)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系病原经血播散至全身器官,而并非肠道局部病变所引起。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做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2.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呼吸道外的各种病症。典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呼吸道症状较轻。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充血,咽充血,软腭上有滤泡。本病系流感病毒引起,该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直径80~120nm,球形或丝状。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3.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
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临床特征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
4.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nosis):
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钩体通过暴露部位的皮肤进入人体而获得感染的人畜共患病。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因个体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者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多数病人恢复,少数病人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常为致死原因。
一、地方性斑疹伤寒食疗方
(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雪耳、莲子、百合、排骨汤
材料:雪耳75克、百合100克、排骨500克。
方法:清洗后加水把材料一起放入煲内煮沸。
时间:煲三小时。
2、桑百皮、百合、排骨汤
材料:桑百皮50克、百合75克、准山、排骨或瘦肉500克。
方法:清洗干艏铀把材料一并放进煲内煮沸。
时间:煲一个半小时。
3、枇杷叶茶
材料:枇杷叶、夏枯草、菊花、黄糖各适量。
方法:清洗后加水煮沸。时间:煲半小时。
此外,洋葱、大蒜也有杀菌作用。每次炒菜加五至八粒蒜头,连蒜头一起食,洋葱最好生食或半生食,两者皆有助增强肺功能。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吃哪些对身体好?
1、饮食给以高热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如各种营养丰富的粥类、汤类等。
2、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水分,成人每日液体量应在3000ml以上,有心肌损害者酌减,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3、缺乏维生素A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因此宜吃含有维生素A较多食物有蛋黄、动物肝脏等动物食品,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有黄红色蔬菜,如南瓜、胡萝卜、西红柿等,此外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等也具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如马铃薯、杏仁、麦芽、燕麦等。
三、地方性斑疹伤寒不要吃哪些食物?
1、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例如:洋葱、胡椒、辣椒、花椒、芥菜、茴香。
2.避免吃油炸、油腻的食物。
如油条、奶油、黄油、巧克力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会增加白带的分泌量,不利于病情的治疗。
3.戒烟戒酒、咖啡等兴奋性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