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您的位置: 毕节市中医医院 疾病百科详细

须癣(胡须癣,颜面癣)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成人
  • 典型症状:毛发脱落 足癣 脓疱 溃疡 结节
  须癣(tinea barbae)是发生于下颌胡须根部的浅在性皮肤真菌病。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欧洲、美洲等地多见,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多见,尤多见于从事农业与牲畜有密切接触者。
典型症状:毛发脱落 足癣 脓疱 溃疡 结节

一、症状

好发于一侧颈部及下颌胡须部。临床表现主要是位于一侧颈部、胡须部毛囊口的真菌性毛囊炎,临床上可分为两型:

浅在型:类似体癣。损害境界清楚,中央有脱屑,周围有轻度化脓性毛囊炎性小脓疱,患部胡须干燥,松动,往往折断,脱落。

深在型:类似脓癣。损害为发生缓慢的结节,逐渐发展,相互融合,可形成溃疡,局部浸润广泛,皮肤炎症明显。胡须松动,易于拔脱,压迫毛囊口可有脓液排出。

自觉有痒感,深在型者有触痛。性质顽固,往往经久不愈。

二、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主要是位于一侧颈部、胡须部毛囊口的真菌性毛囊炎,病须及脓液直接镜检、培养及荧光检查可证实诊断。

一、发病原因

引起本病的致病真菌有多种,如紫色发癣菌(T.violaceum)、红色毛癣菌(T.rubrum)、须癣毛癣菌(T.metagrophytes)、石膏样毛癣菌(T.gypseum)及犬小孢子菌(M.canis)、石膏样小孢子菌(M.gypseum)等。此外亦有报告由絮状表皮癣菌(E.floccosum)引起者,但少见。病原菌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多数是在理发店刮须时染上,局部外用皮质激素制剂是重要的诱因之一。

二、发病机制

紫色发癣菌(T.violaceum)、红色毛癣菌(T.rubrum)、须癣毛癣菌(T.metagrophytes)、石膏样毛癣菌(T.gypseum)及犬小孢子菌(M.canis)、石膏样小孢子菌(M.gypseum)等。前二者可引起浅在性损害,后两种引起深在性损害。主要表现是位于一侧颈部、胡须部毛囊口的真菌性毛囊炎,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畜(如牛、马、羊、狗、猫等)。健康区胡须宜剪剃勿拔。

应与寻常性须疮、脓疱疮鉴别。二者均为细菌感染。前者病须可以松动,但不折断,后者多见于儿童,成人少见被累及,胡须不受侵犯,真菌检查可以鉴别。

醋浸荸荠膏:鲜荸荠10个,陈醋75克。将荸荠削皮、切成薄片,浸入醋中,放在锅内慢火熬,待醋干后,将荸荠捣成糊状备用。上药后用纸盖好,再以绷带绑好,1日1次。

大蒜泥:用大蒜适量,将其捣敷患处,包好,1日换1次,连用5―7天。

癣患者宜食用: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豆类,蘑菇类食物。

癣患者忌食用:

忌厚味辛辣之品,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灰指甲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